耕地调酸新科技“出招” 助力优质农产品“丰收满仓”

美好的生活真美好 3小时前 阅读数 3518 #生活小常识

针对土壤酸化问题,8月16日,湖南常德汉寿县调酸增产技术攻关团队正式对外发布了其研发的一项耕地调酸新科技成果,用于改善耕地“亚健康”状态。

当日,在由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实验站、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湖南省耕地与农业环境生态研究所、汉寿县农业农村局等单位联合组成的“耕地调酸新科技成果评议会”上,团队首席科学家陈晓东博士介绍了相关技术成果:技术团队首先会对土壤进行全面“体检”,运用ICP-MS等设备对23项指标开展毫厘级分析,构建数字化土壤画像;接着,依托自主研发的农业大数据平台进行AI智能组方,为每块田定制专属的调理套餐,精准匹配有机质改良剂、微生物菌剂及中微量元素;同时,引入水肥一体化系统进行科学施肥管理,将传统化肥用量减少40%,并在关键生长期追施叶面阻控剂,以此确保耕地农产品安全增收增效。

该团队总工程师雷志刚博士表示,这项技术传承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广泛推广的“火土灰”工艺,同时也继承了传统“刀耕火种”文化中因地制宜、利用自然资源的理念。具体而言,团队先依据土壤检测数据,结合所种植作物对矿物元素的需求,挑选十几种矿物质进行高温煅烧活化,随后将其粉磨,再与有机肥和菌剂复配,最终制造成具有缓释效应的土壤调理剂产品。该产品施用后适应性强、肥效持久。

当日,评议组前往汉寿洋淘湖水稻百亩连片示范片开展现场测产评议工作。经测评,施用了土壤调理剂的示范田块成效显著:土壤pH值上升了1.2,稻谷亩产相较于常规施肥对照田,提升了31.06%。

试点项目负责人周立武(中)向专家领导展示试验地块水稻的生长情况。

湖南省耕地与农业环境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高鹏表示,此次增产得益于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等关键经济技术指标实现了全面提升。汉寿县洋淘湖镇所采用的调酸增产示范技术,为打破“土壤酸化—作物低产—农产品品质差”这一恶性循环提供了有效路径,它能够进行全方位诊断、开展针对性治理,并适时应用合适的技术模式,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方面成效显著。

汉寿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瞿科表示:“汉寿洋淘湖水稻百亩连片示范片成效显著,探索出了一套适用于汉寿的方法,既能为全县85万亩水田实现增产增收提供有效路径,又能助力8万亩黄斑区安全高效利用,实现调酸增产,该示范经验有望在全县范围内推广。”

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实验站研究员高菊生表示,此次百亩连片调酸增产示范所取得的成果为破解南方耕地酸化退化这一棘手难题、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径。

湖南汉寿县调酸增产技术攻关团队成员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湖南农业大学以及湖南新地农业科技公司等科研院所和企业机构。未来,该团队将持续对调酸增产技术进行优化,并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试点与推广工作。(亚楠)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
热门